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調研時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有城市現代化,也要有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下更大功夫,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全面強起來,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總書記還對浙江提出了新要求,強調要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
最近,浙江省農業農村系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統籌疫情防控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緊扣農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出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369”行動,并將其作為主抓手,為“重要窗口”增添“三農”風景。為何推出該行動?何謂“369”?又具體怎樣抓落實?日前,記者專訪了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通林。
善戰者求之于勢
“善戰者,求之于勢。”談到浙江“三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王通林引用了《孫子兵法》中的名言,“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超強臺風正面登陸、非洲豬瘟影響等不利因素,2019年,浙江農業農村發展仍交出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成績單”: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146.2億元,增長2.2%;農民人均收入29876元,增長9.4%,連續35年冠居各省區;城鄉居民收入比2.01∶1,為全國省區最小。
“總體來說,鄉村產業底子更加牢固,鄉村色彩更加亮麗,改革步伐更加有力,小康成色更加充足。”王通林認為,盡管基礎愈來愈厚實,不少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但對照各項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突出表現在“四大壓力”和“四大短板”。
所謂“四大壓力”,即農業生產保供、農民持續增收、“三農”轉型發展和新冠肺炎疫情四個方面的壓力;“四大短板”則指的是,農業全產業鏈構建上的短板、數字鄉村建設上的短板、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的短板、農業農村要素投入保障上的短板。
王通林列舉了一串數字:目前,浙江的糧食總產量不到總消費的30%,生豬自給率只有40%左右;農村公路等級仍然較低,四級及以下的占82.7%;尚有208萬名農村人口飲用水未實現提標達標;2016年末,全省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35歲及以下占比不到5%,大專及以上占比僅為1.2%。
在王通林看來,“四大壓力”“四大短板”既是問題,也是潛力,危與機同生共存,關鍵如何找準突破的靶向切口,變壓力為動力,變短板為優勢,實現“三農”發展新飛躍。
舉一綱而萬目張
“總書記在浙江考察調研時的講話非常重要,為浙江新時代‘三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是逐字逐句細品細思,‘三農’應當為浙江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作出應有貢獻。”4月初舉行的浙江省農業農村局長會議上,王通林提出了“369”行動,將其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全省“三農”工作的主抓手和主攻點。
具體解析“369”,包括“3大目標”,即農村改革探路者、城鄉融合先行者、鄉村振興排頭兵,“6項要求”,即抓統籌、保安全、補短板、促改革、強隊伍、創品牌,以及“9方面重點”工作,以此作為高水平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省的總綱領。
王通林認為,舉一綱而萬目張,“3大目標”就是工作方向,他解釋說:“農村改革探路者就是要種好農村集成改革的‘試驗田’,探索更多具有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和做法;城鄉融合先行者則是要進一步厚植城鄉融合發展新優勢,推動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平等交換,高水平實現新型城鎮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均衡發展;而鄉村振興排頭兵,在于推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面振興,打造鄉村振興的‘浙江樣板’。”
有了方向,路徑何在?王通林認為,“6項要求”便是方法。抓統籌,立足“統”字,旨在通過有力的統籌協調和精準的督查考核,形成強大合力;抓安全,這是底線,確保總量平衡、結構平衡、質量安全、生產安全、干部隊伍安全;補短板,要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堵點斷點,補齊短板、拉長長板;促改革,就是借其賦能,為“三農”注入更強大的發展動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強隊伍,則集聚和吸引各類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加快培養高素質農民和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最后創品牌,要把“千萬工程”這張金名片擦得更亮,保持農業綠色發展、鄉村治理、“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謀定方向而后動
“‘9方面重點’是在‘3大目標’‘6項要求’統領之下展開的具體工作。”采訪中,王通林指出,這9個方面不僅僅是今年的重點工作,更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后每年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做適當調整,既有所側重,又保持延續性。
“首先要打好‘糧、豬、菜’保質保量保供組合拳,任何時候都要繃緊‘端牢飯碗’這根弦。”王通林說,浙江將通過全力擴大糧食生產、加快提升生豬產能、保障“菜籃子”有效供給和守住農業安全底線4個方面,筑牢筑穩農業基礎。
數字經濟是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一號工程”。抓住這一機遇,浙江將開啟現代數字技術與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全面融合,加快打造“數字‘三農’”樣板。根據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浙江將基本建成鄉村智慧網,并啟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打造數字鄉村示范樣板,同時加快數字應用和加強數字服務。
美麗鄉村建設是浙江的一面旗幟,如何持續深化“千萬工程”?王通林表示,接下來,浙江將通過“五級聯動”“四美聯創”,提升環境美、夯實內在美、推動全域美,推動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從鄉村建設走向鄉村品牌化經營,著力打造美麗鄉村新時代升級版,彰顯美麗鄉村的浙江氣質。
我國全面脫貧后,接下來的反貧困治理重點和難點,將從顯性的絕對貧困轉向隱蔽的相對貧困。王通林認為,浙江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既要立足長遠加快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打造解決相對貧困先行省,也要著眼當前高質量完成今年扶貧開發任務,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今年,浙江將持續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全面消除8000元以下農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持續推進26縣加快發展。
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種先進要素。今后,浙江將繼續推進“兩進兩回”,全力暢通人才、科技、資金等“上山下鄉”通道,讓鄉村成為“進得來、穩得住、干得好”的創業創新樂園。此外,在農業綠色發展上,浙江也將進一步深化“肥藥兩制”改革,加強肥藥施用指導和使用監管,以及綠色技術的推廣。
在王通林看來,改革作為激發農村活力的重要法寶,進入深水區后,必須更注重系統性、整體性、集成性,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把農村改革不斷推向深入,為鄉村振興提供制度保障。根據部署,接下來,浙江將打好新時代美麗鄉村綜合集成改革組合拳,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加快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
浙江是“三治融合”的發源地。記者了解到,今后,其內涵更為豐富,浙江將在建強鄉村善治核心、培育多元治理組織、提升農村法治水平的基礎上,增強鄉村智治能力,構建起“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鄉村善治浙江品牌。
“最后,農業農村發展肯定離不開人才。”王通林告訴記者,浙江將持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實施“萬家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提升工程”“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育計劃”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培養“一懂兩愛”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組建起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三農”人才新軍。